湖北省辖地级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一座群雄逐鹿的古战场,历代都被列为军事经济重镇,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有着“铁打襄阳,兵家必争”的美誉。襄阳历史悠久,周代分封同姓并在其境内建立了多个有盟的部落,主要有邓、谷、罗。在春秋时期设置县,秦代为邓、山、随等郡。汉武帝时建襄阳县,东汉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三国时期属荆州襄阳。晋王朝以襄阳为中心,侨居雍州。宋元嘉年,南北朝将荆州五个郡——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五郡划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改设在襄阳。在隋文帝时期,属于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唐改郡为郡。宋代属京西南路襄州。元属江北的河南中书省襄阳路。明代洪武初年为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清代隶属湖北襄阳府布政司。襄阳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美。这是炎帝神农氏、汉水女神等神话传说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宝塔,还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的全国最宽护城河。襄阳隆中,诸葛亮躬耕十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培养出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宋代书画家米芾等一批文人,留下了史诗仙人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诵千年的诗章。在《襄阳曲》中,李白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我们都知道,中部地区的南北分界线主要在秦岭诸山中,而襄阳就在诸山中,因此,历史上襄阳的交通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从陆路交通的角度看,襄阳在历史上形成了著名的南襄隘、荆襄大道,形成了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中线。正因如此,襄阳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地位,尤其在南北战争中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历史上看,襄阳的军事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襄阳是南、北政权寻求统一的基地,但几乎所有的胜利者都是北政权;没有什么比蒙古花了39年时间攻占襄阳后很快就灭掉南宋更典型的了。襄阳作为军事重镇,这是其主要方面。此外,在动乱时期,襄阳将成为割据叛乱的中心,同时襄阳对平定叛乱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安史之乱后,襄阳屯的兵力大增,成了李璘、梁崇义等人起兵割据的中心。襄樊在中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堪称中原“连通南北的中枢”,自古以来,襄阳的军事地位一直居高不下。在历史上,中国曾经多次分裂,两个政权南北分治,彼此割据,因此,襄阳城是双方的必争之地。宋以前,襄阳只是内陆城市,但,自靖康之耻之后,襄阳便成为宋金双方对抗的交界处,因此,襄阳周围时常爆发规模不等的战斗。在金国陷于蒙古骑兵的铁蹄之后,襄阳又成为南宋抵抗蒙古的重要据点。蒙古军力曾居世界之巅,骁勇的铁骑横扫无数国家,谁能想到,所向披靡的蒙古攻坚队,也曾碰过一颗“钉子”,最终,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勉强攻破这座城市。原本,南宋和蒙古两国都不重视这一城市,蒙古人第一次入侵中原时就轻易地攻占了襄阳,在此焚烧和掠夺。自从南宋将帅孟珙夺回襄阳城后,就在这里进行了修筑和扩建防御工事。此后,孟珙将襄阳整修得一尘不染,还下令开凿了一条护城河,从此,襄阳成了铁城。此后,蒙古军数次进攻襄阳,均未能攻占此城。此时的襄阳不仅是蒙古士兵眼中的“钉子”,也是蒙古帝国攻占南宋的“绊脚石”。根据统计,在蒙古军队攻伐襄阳的几十年间,共有数十万蒙古士兵的生命在襄阳丢失。襄阳陷落后,南宋失去了最后一道抵抗蒙古的屏障,蒙古铁骑长驱直入,一路南下,将南宋彻底打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