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失郭嘉,蜀失庞统,吴失周瑜,哪个人的死

历史有时候很“公平”。

郭嘉去世时,38岁;庞统去世时,36岁;周瑜去世时,36岁。

上苍从三方各提前带走了一位英才。

这三位英才的离去,都给己方带来了不可逆的创伤。

郭嘉之谋,曹操掌握主动的“节拍器”。

曹操集团的人才很多,但郭嘉是独一无二的。

荀彧、程昱、贾诩等人都有奇谋妙策,但是,唯有郭嘉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中洞若观火,化繁为简,令形势豁然开朗。

郭嘉所献之谋,有一些与荀彧等人“英雄所见略同”,有些则是“独论”。

我们看看这些“独论”。

曹操与袁绍交手时,形式极为复杂。刘备“叛乱”威胁曹操后方,孙策曾经企图袭取许昌。

复杂形势中,唯有郭嘉洞若观火。

孙策虽猛,但他扩张过快,内部强宗不服,孙策恐怕会因内部矛盾无法干预!(至于孙策“必然遇刺”,我觉得只是郭嘉的表达方式)

刘备威胁大,基础薄,可以速胜;袁绍实力强,但见事迟,应当对刘备“急击勿疑”。

排除杂音,排除后方隐患,集中力量,与袁绍决战决胜。

平定河北时,曹操大举北上,众人担心刘表、刘备来袭。

郭嘉再次“独议”:刘表不敢重用刘备,来不了!

袁绍死后,二袁内讧,郭嘉再次洞若观火,提出:假装南攻刘表,使二袁“缓之则离”。

曹操采纳其计,果然迅速击破二袁。

二袁远遁,众将议归,郭嘉再次指出:袁家得北方乌桓之心,现在不打了,今后北方不宁!

于是,千里奔袭,白狼山大胜,北方宁静。

攻打谁,什么时候打,打到什么时候为止,一切主动都为曹操牢牢把握。

没有郭嘉指导节奏,曹操不可能以如此高的效率基本平定北方。

失去郭嘉,曹操失去了“节奏感”

郭嘉死后,曹操大战赤壁,他四越巢湖,两攻汉中,不可谓不努力。

可是,由于丢失了节奏感,曹操辛辛苦苦,却多徒劳无功。

四越巢湖,不能平定东吴,反而让刘备趁势坐大。

两下汉中,不能平蜀,反而激起中原南阳等地民变,关羽趁势发起襄樊之战,形势一度危急。

其实,孙刘虽然联合,但内部矛盾一直很多。

比如:年,孙刘为了争夺南三郡,剑拔弩张,几乎翻脸,此时,曹操征讨汉中张鲁,刘备被迫与孙权修好!

失去了“节奏感”,曹操不但没有利用形势,反而延缓了孙刘翻脸!

郭嘉这个“节拍器”如果在,恐怕形势不会如此!

失庞统,刘备失去了难得的“权变”。

庞统不但英年早逝,而且“出道晚”。

所以,庞统的事迹并不多,主要是刘备取西川时期有一些表现。

不过,从少许的表现上看,庞统是刘备集团中难得的“权变”之人。

在取西川时,庞统先是建议趁宴会扣留刘璋,直取西川;被刘备否决后,庞统又与刘备在西川收买人心,等待时机;到决意翻脸时,庞统更是一口气拿出三策,灵活应变。

一个计谋不能被采纳,旋即又有新的方略,灵活应变,一步百计,可谓”权变“。

其实,当时的刘备集团,除了庞统,法正也是难得的权变之人。

如果庞统、法正在,后来的诸葛亮,或许就不必又治内政,又主征伐了。

而在北伐时,庞统、法正,也不会让“奇谋为短”的诸葛亮一次次死磕了。

失周瑜,东吴失去了仅存的一丝“取天下之心”。

仅就军事才能而言,东吴名将辈出,周瑜的军事才能倒未必“不可替代”。

但是,周瑜取天下的雄心,是独一无二的。

东吴集团,“全据长江,以观成败”的思想一直占据主流。

无论是张纮、鲁肃,还是后来的陆逊,都把目标定在割据长江上。

赤壁之战后,周瑜提出:控制刘备,西取益州,连结马超,图取中原的计划。

这是一份取天下的雄心壮志。

周瑜之后,这份雄心渐渐散去。

鲁肃建议借南郡给刘备,借助刘备,抗击曹操,这实际上就是转入了自保策略。

吕蒙袭关羽,其目的也是“北据襄阳,西守夷陵”,自保!

在淮泗帮悉数离去后,后来的陆逊等江东本地士族,则明确了“限江自保”策略,割据长江!

周瑜,带走了东吴最后的一丝雄心。

个人看法

三位英才的英年早逝,给各自的势力都带来了不可逆的创伤。

相比之下,个人认为郭嘉的离去影响最大。

周瑜的雄心固然可嘉,但是,以东吴的实力,尤其陆战能力,即使他实施计划,成功概率也极低。(至少连结马超,利用西凉骑兵改善陆战能力的计划实施不了,因为曹操很快就平定了西凉)

庞统的权变虽然难得,但刘备集团的实力毕竟最弱,只要对手不犯超级低级的错误,曹刘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是一个庞统填得上的。

而郭嘉则不同。

如果曹操集团能继续保持“节奏感”,化繁为简,掌握战略节奏,一统天下并非没有可能。

至少···不可能让刘备顺顺利利发展到鼎足之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