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鄂东边缘,地扼吴头楚尾,历来是鄂、皖、赣毗连地段的“三省七县通衢”。武穴,曾经有着千年佛国美誉的“广济”。在历史上,“浔阳”、“永宁”、“广济”、“武穴”这四个脍炙人口的地名跃然纸上,但究竟为什么这些名字最后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拨开历史的迷雾,一起来看看真相究竟如何1、《宋志州郡志》:“寻阳本县名,因水名县,水南注江”。指明寻阳县立治在长江北岸,治所据考在蔡山附近的古城村,距今武穴市区20公里。后因长江水道多次改道,浔阳县治迁往长江以南。2、《湖北通志》载:广济汉为蕲春、寻阳二县地。一直到西晋时期,广济都是这样的一个格局。寻阳县包括现在的九江、黄梅和武穴的一部分(武穴的另一部分则属于蕲春)。由于长江改道,寻阳县治迁往柴桑,地处江北的黄梅、武穴部分划归江北的齐昌郡,归为齐昌县,成为齐昌郡属地。北周大象元年(公元年),武穴从齐昌县独立出来,设立永宁县,这块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武穴市。从这时起,武穴才算是正式独立门户。3、唐天宝年间(公元年),县名永宁因与河南永宁县和江南东道永宁县同名,撷佛教用语“广施佛法,普济众生”炼“广济”两字,改名广济。从此,广济县名正式被确定下来,一喊千年。建国后的历史中,或许能找到答案1、“武穴(商埠)曾经是省辖镇”;2、“到抗战前的年,商业营业额超过沙市、武昌、宜昌、黄石,曾列居除汉口之外的湖北省六大商埠的首位”;wu3、“武穴从清末开始即在全省县级市镇里独占鳌头,知名度比“广济县”名高”;4、“建国后将广济县城搬家的主要原因就是伴近长江这条“黄金水道”。经过35年的发展,尤其是自年改革开放,武穴作为广济首镇,己稳居广济经济建设的龙头地位”等几个方面。但以此就把叫了一千多年的“广济”扔了?针对“武穴”与“广济”孰好孰坏?其一,任何一个地域,都需要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合和价值符号。广济曾经叫了千年,这个地方诞生了四祖道信,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的代表人物。广济因佛结缘,在今日武穴市辖区内,以佛教为名的地名比比皆是,如石佛寺镇、大法寺镇、新庙街……可以说,佛教是武穴的文化符号,也是武穴应该有的对外标签。其二,凡事应该讲究渊源,武穴渊源广济,从唐代以来叫了千年,却因为撤县建市而改了名字,却有不该。在湖北襄阳,襄樊这个名字叫了几十年,却在年不惜巨大代价更名襄阳。原因在于,襄阳因为襄樊这个地名而知名度和民众归属感的低,襄阳只在教科书里出现,在全国版图里却找不到,原有的厚重文化却不能为人所知晓,曾经的历史辉煌却未有人记住。纵观全国各县市更名录,武穴这个名字应该来说是失败的一次。其三,从语言艺术上,武穴二字却是不值得称道。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对中国的地名发表看法,对地名的读法进行了一番解读,他认为不是所有词汇都是能够组成地名的,地名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好听。其四,在语音习惯上,“武穴”的“穴”字是第二声和第四声,常有人会读错,而用广济二字却不会有读错的可能。而广济就不存在这种尴尬,广济二字声调连贯,且寓意向好,没有武穴那么拗口。而一说“广度佛法,普济众生”别人就能联想到广济,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传播度上都好于武穴。在民众归属感上,广济有极大的认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