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诸葛亮周瑜齐名,若不早死,关羽不会兵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绝非仅凭蛮力,更需注重整体战略与全局观念。如项羽与刘邦之争,虽项羽前半场屡胜刘邦,然因战略失误,终败于刘邦之手,自刎乌江,遗憾落幕。

三国时期,全局战略高手寥寥,蜀汉诸葛亮、法正堪称翘楚。曹魏司马懿、郭嘉亦属此列。东吴则至少周瑜、一人与诸葛亮齐名,其战略眼光甚至超越周瑜,堪称东吴之瑰宝。

那么,这位身份显赫的人物究竟是谁呢?他正是那位为孙权指点迷津、传道授业的恩师。毫不夸张地说,他在孙权的成长道路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人私下献策于榻上,以高瞻远瞩之智,洞悉天下大势。其言简意赅,道破玄机,揭示未来走向,为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战略参考,令人钦佩不已。

孙权的老师究竟是何人?何人能担当起这位伟大君主的导师之责?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能教诲孙权者,必定是智勇双全、学识渊博之士,方能助其成就霸业。

孙权18岁便接掌大权,尽管他继承了孙氏的优秀血统,但年龄尚轻,领导整个集团尚显力不从心。为此,孙策临终前留下遗嘱:“外事问周瑜,内事问张昭”,为孙权提供了重要辅佐。

张昭并非孙权之师,而鲁肃之识远超张昭。鲁肃与周瑜旧交深厚,于公元年采纳周瑜之建议,留东吴助孙权。鲁肃之所以选择孙权,皆因周瑜言孙权善纳谏,鲁肃必能尽其才。

鲁肃由此坚定了对孙权的信任,将他视为值得追随的主公。他决心全力以赴为孙权效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助力东吴的崛起与发展。

初,孙权视张昭为文臣领袖,周瑜为武将翘楚。然鲁肃加入后,孙权渐觉鲁肃胸怀壮志,且具备治国之才。鲁肃之智慧与远见,让孙权对其倍加器重。

一日,孙权与鲁肃对饮深谈,坦诚心迹。初掌江东,孙权倍感迷茫,前路未知。鲁肃见状,献上一计,即日后闻名的“榻上策”,为孙权指明方向。

榻上策中,鲁肃详尽阐述了他的战略构想。他主张先稳固江东,再向西进击巴蜀,待时机成熟,便可与北方曹操一争高下,进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

《三国志》载,立足江东,静待天下之变。北方事务繁多,宜乘其无暇,剿灭黄祖,攻取刘表,占据长江之域,随后称帝图天下,此乃高祖之伟业也。

鲁肃榻上策,旨在明确孙权之发展路径与全局战略。首要之务,乃取得江南全土,倚长江天险为屏障。进而,奠基帝业,静候天下风云变幻。简而言之,当趁曹操无暇南顾,速取刘表、黄祖等江南势力。

继而,我们成功占领荆楚,即荆州,此乃战略之第二重境界。掌控荆州九郡,犹如筑起帝王基业的坚固基石。自此,前行之路更为顺畅,仅需把握关键节点,善用人才,精勤政务。

此外,必须迅速与刘备结盟,他乃一代枭雄,与曹操深仇大恨。一旦刘备成为盟友,曹操将难以独揽天下大权,整个局势将难以被他一人掌控。

鲁肃在赤壁战前提出的榻上策,实为孙权唯一可行之战略。若孙权不依此行事,恐难存活至赤壁之战后,除非甘愿成为“笼中鸟”,如同曹操囚于许都的汉献帝,失去自由与权力。

关于隆中对与塌上策的较量,究竟谁更胜一筹?从战略视野与实施细节来看,两者各有千秋。隆中对重在长远规划,塌上策则更侧重于即时应对。究竟高下如何,还需根据历史进程来评判。

鲁肃的榻上策后,诸葛亮于年末提出隆中对。两者谁更胜一筹?实际上,榻上策与隆中对同为卓越战略,榻上策适宜孙权,隆中对则贴合刘备。两者各展所长,难以简单比较。

论榻上策与隆中对谁更精妙,关键在于各自的主公能否确保战略得以有效执行。那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实际上,战略的高下取决于执行者的能力与决心。

孙权志在江南,更图荆州,进而谋求天下。然实现此宏图,有一关键前提,即需稳住刘备。唯有刘备安定,孙权方可安心扩张,实现一统天下之伟业。

刘备并非平庸之辈,他的雄心壮志是夺取天下。虽较孙权而言,基业较小,兵力不足,将才匮乏,但诸葛亮、法正等英才加入后,局势将大有改观,刘备的宏图伟业指日可待。

孙权若无法维系与刘备的联盟,即背离了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的孙刘抗曹之策。若战后便轻视此联盟,孙权终将走向灭亡。故赤壁战后,鲁肃建议孙权借南郡予刘备,旨在稳固刘备,维系联盟。

若刘备不能稳固阵脚,孙吴将面临极大风险,恐将被曹操步步蚕食。刘备的稳定对于孙吴的安危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孙吴的疆域便可能逐一落入曹操之手。

刘备若要扩张势力,必须舍弃荆州,转而谋求益州。诸葛亮之所以言孙氏江东不可图,实因刘备若欲先除孙权再与曹操抗衡,必将力不从心,甚至命丧黄泉。

榻上策与隆中对,专为孙权、刘备量身打造,于他们而言,此二策乃唯一出路。皆为卓越之战略,胜负之分,唯在孙权、刘备谁能笑到最后,一决雌雄!

三、关羽挥师襄樊,孙权却暗施冷箭,致使孙权错失一统天下的黄金时机。关羽勇猛向前,孙权却背后捣乱,如此良机白白流失,实乃孙权之失策。

公元年,关羽挥师北进襄樊,而孙权虽与刘备有湘水划界之争,表面仍维持盟友之谊。唯一变动在于,江东大都督已非昔日榻上策之鲁肃,彼已辞世,新任大都督登台掌权。

孙权为迅速实现榻上策,决定采取军事手段夺取荆州,即暗中攻击关羽后方。结果,孙权成功夺得荆州,而关羽却沦为孙吴与蜀汉的牺牲品,在这场军事策略中失去了立足之地。

若鲁肃长寿,关羽必能安然度过劫难。襄樊之战,鲁肃定守孙刘联盟之约,绝不容人破坏。他更不会允许大将提议攻取荆州数郡,更遑论批准此类战略决策。

为何如此?鲁肃深知,尽管我军已具备从关羽手中夺回荆州数郡的军力,但这无疑将破坏孙刘联盟。此举一旦实施,孙刘联盟必将瓦解,届时,所有利益都将落入曹魏之手。

由此可见,鲁肃的战略眼光远胜于吕蒙、陆逊之辈,其宏大视野与周瑜可谓平分秋色,皆属一代英豪。鲁肃之智谋,实乃东吴之瑰宝。

孙权赞同吕蒙强攻荆州的决策,实乃一大失误。何以至此?强攻荆州虽能短暂获利,却违背了长远战略,更与孙刘联盟之稳固背道而驰,实为不智之举。

首先,孙权可能错失与刘备结盟的良机,届时他将孤立无援,面临刘备与曹操的夹击。试想,孙权若真陷入此等困境,他又有多少智谋与勇将,能够抗衡蜀汉与曹魏两国的雄厚实力与精锐之师?

其二,孙权理应派遣大军猛攻合肥,从而掌控淮河以南之地。此举实为良策,因曹魏在西线已被刘备重创,汉中之战失利,夏侯渊殒命,士气低落,正是孙权扩张势力的良机。

同样在中线,关羽在荆州战场亦受重创。若孙权舍荆州而攻合肥,关羽或能幸免于难,更可攻克樊城,进而开启通往曹魏中原要地的大门,为蜀汉赢得更大战略空间。

其三,刘备集团在荆州取胜,却无力与东吴决战。关羽虽勇,但已疲惫不堪;刘备大军刚战汉中,人马俱疲。此刻,刘备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非急于求战。

孙权面临抉择,刘备、曹操皆疲惫不堪。最佳策略何在?稳刘备,结关羽,猛攻曹魏。若此计得行,曹魏三线皆溃,想当年关羽独攻襄樊,曹操几欲迁都以避锋芒!

假若孙权再次于合肥掀起波澜,曹操又将遣谁迎战?彼时张辽已奉命赴樊城,然未至关羽已被徐晃击退。若非孙权暗中施计,关羽岂会败于徐晃?其部下军心亦不会动摇。

总结起来,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某一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通过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我们不仅对相关知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还得到了实用的启示和指导,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总体来看,关羽之逝,孙权觊觎荆州,虽暂掌长江以南,实则战略失误。于全局观之,此乃孙权败笔,亦为其不敢称帝之因。孙权虽得地,却失人心,难成大事。

孙权一时冲动,贸然攻击盟友,令敌国窃喜。后刘备冲动行事,调动全国兵力与东吴交恶,终败于陆逊之手,损失惨重。此举为曹魏灭亡及孙吴、蜀汉之衰微埋下伏笔。

若非刘备行事如此,蜀汉岂会在公元年轻易投降邓艾疲师?夷陵战后,孙权领悟联合蜀汉、共击曹魏乃长久之计。故诸葛亮北伐时,孙权亦起兵策应。如今孙权,已非昔日之“孙仲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