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苦战襄樊,刘备忙于汉中称王,蜀汉的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年)春,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接着派遣刘封、孟达占据上庸。刘备在汉中地区的战斗结束后,提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还治成都。

秋七月,群下上表劝进。刘备为汉中王。几乎与此同时,荆州(江陵)的关羽军团突然异动,以三万余人马的主力,向襄樊地区的曹军发起了主动进攻。

关羽北伐的初期,进展十分顺利。荆州军乘大船从汉水进攻,围困曹仁于樊城,困曹将吕常于襄阳。形成了对襄樊地区的有利进攻态势。

曹操派于禁督七军救援襄樊,关羽利用秋八月,连日大雨,汉水暴涨的时机,水淹于禁七军,继续对襄樊保持优势。但樊城的曹仁、满宠,襄阳的吕常仍据城坚守。

曹操再派徐晃、赵俨领兵万人增援樊城,徐晃部刚参加了汉中之战,补充的兵员多为新兵。曹操担心徐晃、赵俨不能抵挡关羽。自己亲自驻兵杨陵坡观战。

徐晃的生力军加入后,关羽在襄樊的攻势转弱。战局基本进入了双方相持的阶段。不久,曹操再遣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郾城来会合徐晃。如果以一营兵八百来算,这十二营兵少说也有万人。关羽进攻襄樊的总兵力应该不会超过三万人,而此时,曹仁、吕常、徐晃、赵俨、殷署、朱盖等部在襄樊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关羽。关羽实际上对樊城和襄阳已经难以形成有效的包围了。后续,曹军还有从合肥续援的名将张辽部在赶来的路上。也就是说,关羽即使打败了曹仁、徐晃也不行,曹军还有源源不断的援军,照这样消耗下去,关羽的北伐失败是迟早的事。

蹊跷的是,刚刚进位汉中王的刘备似乎还沉浸在加冕的喜悦中,对关羽的不利处境竟然熟视无睹。其实,在关羽的临近,就有一支不少于二万人的休闲大军,驻扎在上庸的刘封、孟达部。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命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孟达将进攻上庸,刘备又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与孟达会合于上庸。关羽围樊城、襄阳时,曾连呼刘封、孟达,令发兵自助,刘封、孟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关羽命令。

襄樊之战的战况变得扑朔迷离,曹军不断增兵,难道成都方面不知道?临近的汉中和上庸为何也没有任何反应?襄阳—上庸—汉中有沔水勾连,互通情报就这么困难?

刘备一个人飘了,那诸葛亮、法正这一众谋士为何集体失声?

更奇怪的是,此时成都方面从上到下的思想和行动似乎十分统一,对襄樊战局视若不见。蜀汉高层的诡异态度真让人看不懂。

不仅刘备、诸葛亮在此期间的行动是个谜团,连曹操的举动也令人不解。

关羽水淹了于禁七军,曹操竟然吓得要迁都以避之。曹操虽然连吃败仗,在汉中有些战损,但此时的家底最少也有个二十万吧。关内关外能紧急动员的预备兵员也不会少于十多万。老曹不会老到认为仅凭关羽三万大军便能进攻许都了吧。

襄阳和樊城被围,情况危急,曹操竟然违反军事常规,逐次使用兵力,把于禁、徐晃、殷署、朱盖、张辽部分批投入战场。这完全不是曹操的风格。不是曹操老了,就是他另有掣肘,不敢大举增援。孙权也反常,关羽北伐开始时,他在进攻合肥,为何突然偷袭荆州?

难道就因为关羽那几句得罪人的气话?

孙仲谋可是个能屈能伸的男人啊。

如果,把这些疑问连在一起看,或许会震惊地发现,刘备此时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刘备在汉中打败曹操,初步建立了横跨荆益的政权。刘备和诸葛亮乐观的认为,《隆中对》的前半部分已经完成,曹操兵败,“天下有变”的有利时机已经形成。

蜀中的刘备不是在休养生息,而是在谋划更大的动作,对曹操发起总攻。

关羽无疑就是《隆中对》中向宛、洛方向进攻的那位上将。因为攻下樊城后,继续向北就是宛城、洛阳一线。那么,出秦川向关中方向的另一路大军何在呢?

已经开始行动了。

关羽在荆襄打得如火如荼,刘备和诸葛亮也没有闲着,他们正在积极部署出秦川方向的北伐。也就是后来诸葛亮的北伐路线。

这样一来,就能解释前面的种种疑问了。首先,关羽的北伐肯定是刘备授权的,而且是整个计划中很重要的一步。

曹操不断地增援襄樊,这正是刘备和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关羽部在正面战场吸引越多的曹军主力,刘备亲率大军出秦川攻关中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关羽水军是原荆州水军的班底,水战能力不用担心,荆州船队已经控制了汉水,即便战斗不利,撤退还是没问题的。关羽向宛、洛方向震慑力大。即便荆州军小有损失也是可以容忍的。

这是《隆中对》早已确定的方针。关羽北伐襄阳和刘封、孟达占据上庸是密切联系的。刘备的用意就是打通汉水,形成将来对曹操作战的前线运输大通道。关羽能攻下襄阳,刘备就可能从汉中派出军队或者运输物资沿着汉水到达上庸地区和襄樊地区。那样的话,整个汉水流域都控制在刘备手中。

如果关羽军战斗不利,形势被动怎么办?

刘备在上庸不是还布置了一枚棋子吗?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是干什么的?关羽连呼,他们为何按兵不动,是不是有意抗命?

看清了刘备集团的总体布局,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首先,刘封和孟达军不隶属于懂荆州事的关羽。

这是一支独立的部队,他们是刘备的战略总预备队。看他们的位置,上庸处在襄阳和汉中之间,刘封、孟达不是在上庸休假的,他们的任务是接应襄阳和汉中两路的北伐。刘备策划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不可能不预留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

哪有一上来就投入预备队的?所以刘封、孟达对关羽的召唤实在不能从命。关羽败回荆州非战不利,而是荆州出了事,关羽军从襄阳战场有序撤退。荆州的防务不关刘封、孟达的事。

刘备后来杀刘封的理由是,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刘备责备刘封和孟达不合和,又不救援败亡的关羽。

试想,是战场抗命罪大,还是不救援关羽罪大呢?

而刘备根本没有提抗命的事,而是抓住了刘封其他两条罪状。杀刘封理由勉强,刘封死得冤枉。孟达也是相同情况,虽然他们在不救关羽这事上做得不地道,然从战略上说,他们的任务本不在于此。刘封不服,孟达也不服。诸葛亮也知道孟达的委屈,所以后来极力招降,但双方已经没有了互信。

如果单从这个方面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我们再看刘备这阶段都做了些什么。

刘备连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在汉中称王。

为什么大局未定,刘备忙于称王?不仅是为名利,而是北伐的需要。

刘备之前的官职不过是左将军,显然以一个左将军的头衔主持北伐大计名不正,言不顺。若师出有名,必先正位。汉中王的号召力可大多了。这是北伐前必须的一步。

第二,改善交通和通信。

典略曰:备于是起馆舍、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

这是些什么东西,刘备为何劳民伤财做它?

这些设施是刘备做的交通和联络方面的准备。它极大地改善了出秦川的进军条件。

第三,人员部署和军事安排。

刘备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魏延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为什么不是张飞?不是赵云?

他们另有重要任务。

马超镇守阳平关,张飞在阆中。不出意外的话,这些都是出川的先头部队。而刘备会从成都沿新修建的馆舍和亭障进至白水关前线。赵云自然是刘备的贴身保镖了。

刘备已经基本完成了北伐的部署。关羽再能拖住曹军主力一段时间,这个方向的北伐就会发起。

可惜,功败垂成。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执着地出祁山北伐?因为那是在走先主的北伐路。

刘备在紧锣密鼓的密谋策划,曹操是否有所察觉呢?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谁也瞒不了谁。曹操对刘备的行动十分敏感。刘备搞这么大动静,曹操自然也察觉了一些异常。

所以,关羽在荆州怎么折腾,曹操都是按部就班,有节制地使用增援。

甚至曹操抽调合肥的张辽也不调用关中一兵一卒。曹操或许真的有迁都的打算,但那并非害怕关羽,而是出于战略收缩的考虑。

老曹是有头痛病,可并不影响他的思考和判断。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北伐有没有成功的可能呢?

《隆中对》所确定的千里分兵是一个很大的弊端。这一点无可否认。这也是《隆中对》最受质疑的地方。

没办法,这是早已定下的大策略。

那么,在这种条件下,第三方的态度至关重要,孙权。

刘备两路北伐,如果孙权同是进攻合肥的话,还真够曹操头痛的,毕竟三面受敌的滋味不是好受的。

刘备出秦川即便不能动摇曹操的根本,也能威胁关中。

孙权突然放弃合肥,偷袭荆州,刘备和诸葛亮想不通。别说什么联盟不联盟,单从利益上看,也是合肥的油水远大于荆州吧。孙权袭荆州自然有他的道理,这个问题暂且不论。

不得不说,这个时间点卡得刚刚好。刘备真的出兵后,关羽的压力会骤减,腾出手的关羽可能会好好整治一下荆州的防御了。

另外,有些阴谋论者认为,刘备是想害死关羽,放弃荆州,对此不值一辩。刘备要害死关羽有一百种办法,何必这样害人害己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4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