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都犯了哪些致命错误襄樊之

诸葛亮在入川之前,给关羽留下了八个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然而在关羽看来,这八个字应该是:东辱孙权,北伐曹操。就这么的,关羽依照自己的理解,一边羞辱孙权,另一边北伐曹操,结果导致他在襄樊之战中惨败,不仅丢失荆州,导致《隆中对》的战略意图无法实现,更是把自己的小命,丢在了麦城。关羽他没有想到,襄阳、樊城会久攻不下,也没想到东吴会趁机偷家,更不会想到糜芳、傅士仁会叛变。在这种种原因的导致下,关羽也只能败走麦城。那么关羽在大意失荆州这件事情上,都犯了哪些致命错误呢?第一,关羽心高气傲,丝毫不把孙权放在眼里。自从吕布兵败被杀后,关羽对所有人的评价都是“插标卖首之徒”。虽说关二爷的武力值的确是逆天,但他的情商,却实在是不忍目睹。在关羽看来,孙权不过就是个“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如果不是孙坚、孙策,仅凭孙权怎么可能成为江东之主。反观他自己,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随便拎出一件都不是孙权能比拟的。也因此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关羽不仅看不起孙权,甚至还做了不少让孙权愤怒,甚至是无法忍受的事情。对这位关二爷,不说拉拢,至少孙权还是很想和他搞好关系的,为此孙权还想让自己的儿子,来迎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同意也就算了,竟然说“虎女焉能嫁犬子”,还把孙权派过去的使者给赶了出去。不管换做是谁,都会怒火滔天的。不说和孙权搞好关系吧,至少也不能去羞辱人家吧?在这一点上,关羽是真的做错了。如果他能真真正正地跟孙权搞好关系,至少在败走麦城的时候他也不会输得那么惨。第二,关羽十分轻视糜芳,没有注重内部团结。关羽的个人实力固然很强,但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最终还是得依靠团体的力量。如果自身内部不够团结,那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然而关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多次打压南郡太守糜芳,甚至在襄樊之战开始前,还想过处斩糜芳。这也是为什么,当吕蒙白衣渡江时,糜芳会直接投降。试想一下,如果关羽平日里能对荆州内部的成员们,真真正正的做到一视同仁,并将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一块,那糜芳又怎么可能会叛变?但关羽实在是太傲气了,即便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还是南郡太守,关羽也不放在眼里。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也难怪糜芳会叛变,从背后捅了关羽一刀。第三,水淹七军后,关羽没有及时撤军,甚至还大量抽调后方军队。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首要目标,就是拿下樊城和襄阳。但这两座城池不是那么好拿下来的,即便双方实力对比悬殊,直到战争结束关羽也没能下来。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其实他就应该撤军。毕竟在当时,樊城、襄阳久攻不下,多日征战,让将士们早已是疲惫不堪。虽说水淹七军让华夏震动,但这也让关羽平白无故的多出近三万名的俘虏。三万名俘虏,不说别的,光是每天所要消耗的粮食,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为了防备他们,关羽还得分出一部分兵力来看守他们。再说了,曹魏家大业大,没了这三万人又能立马再组织三万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关羽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带着这三万名俘虏,返回荆州。因为想要获得襄樊之战的胜利,已经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了。但关羽并不这么认为,甚至为了获取胜利,不惜孤注一掷,将留守在后方,防备东吴的部队给调了上去。在这种后方空虚,前方又有曹魏大军的情况下,关羽的失败已经彻底成为定局。如果关羽能早早的意识到这三点,那也不至于败走麦城。除此之外,关羽他都没有意识到,这场襄樊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他不可能成功。最直接的,就是兵力问题。襄樊之战发生于公元年,这一年关羽麾下的荆州军团人数,大致在五万人左右。,也因此关羽能够调动参与襄樊之战的,最多也就四万人。反观曹魏方面,曹仁驻守樊城,吕常驻守襄阳,他们两个人加起来至少有四五千的兵力。后来于禁率领援军赶到,结果三万多人要么战死,要么就是被关羽俘虏。但是别忘了,水淹七军后,曹操又调动徐晃募集了两万多人前往襄樊前线。也就是说,即便孙权没有在后面捅刀子,关羽也很难取得襄樊之战的胜利,就更不要说孙权为了拿下荆州,出动了四五万人了。前有曹魏,后有孙吴,内部又有糜芳、傅士仁的叛变,关羽怎么可能会取得襄樊之战的胜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