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看下关于襄樊之战的时候,是有着这样的细节,题主所问的表示认真读了书,关羽在襄樊前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为了延缓关羽的攻势,曹操在损失了于禁率领的七军(相比后来给徐晃招募的新兵,都是精锐,约三万人),一边调动参加过汉中之战的徐晃前往宛城协助曹仁守樊城,一边调动驻守合肥的张辽一起前往救援樊城。很有意思的关羽为人高傲,朋友不是很多,但曹营这两人都与关羽有着不错的交情,张辽早在吕布麾下的时候两人就有交往,且关系不错,徐晃为人很节俭,对自己也很严格,能与关羽成为朋友,说明三人都是英雄惜英雄。从左起徐晃、张辽、关羽那么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驰援曹仁攻打关羽,张辽行动迟缓徐晃昼夜兼程,谁领会了曹操的意图。看看徐晃的动作据我个人翻开史书查阅资料来看,张辽的战局观更大些,徐晃执行命令更彻底些。为何怎这么说呢?曹操经过于禁的惨败,先是亲自在后方指挥,并给徐晃的指示要等到兵马集结后,一起出击。因为是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驻扎在樊城北的阳陵坡。为了能增强樊城外围的救援力量,曹操更是此时,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并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悉归徐晃指挥。曹魏阵营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得到兵员补充的徐晃,迅速向关羽出兵攻打,关羽军的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两军混战,关羽手臂有伤被徐晃击败。当关羽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尾随关羽败兵,实行追杀,并紧随其后冲入关羽营寨。徐晃乘关羽军队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击退了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徐晃以声东击西之策,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直攻关羽营寨,解了樊城外围的威胁,受到曹操的赞赏。攻打襄樊前线的荆州统帅关羽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三国志徐晃传》再来看看张辽的行动史书上关于张辽前往救援樊城的就一句话“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辽军至,太祖乘辇出劳之,还屯陈郡。”当时孙权已经与曹操合谋要一起出兵攻打关羽,偷袭荆州,张辽还没到襄樊前线,关羽已经被徐晃击败,樊城之围已解,曹操犒劳一番后,张辽回到陈郡去了。曹魏阵营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这里面也很有意思,孙权既然已经与曹操联盟,但两人都是各怀鬼胎,也是玩权谋的高手,孙权希望曹操不要把消息告诉给前线的关羽,但曹操转手就把孙权的信一边射给了曹仁,让其坚守待援,一边把信射给了关羽,让关羽知难而退,但不想放弃樊城即将被攻破的大好局面,关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张辽为何行动迟缓呢?其中最重要的是防范东吴,从孙权数次对合肥用兵可知,合肥是孙权东线实现扩张的必要据点,占据合肥,孙权才有机会向徐州中原之地进发,但被张辽逍遥津一战彻底了打出了阴影,张辽在世不敢向合肥用兵。左起张辽乐进李典曹操的意图有多明显,曹操知道孙权对合肥垂涎三尺,为了打消孙权的念头,特意让驻守合肥的张辽率军来救援樊城,其实张辽来不来,有曹操和徐晃等诸多名将,挡住关羽问题不大。张辽是聪明人,明白了曹操的意图,不急不慢的行军,目的是让张辽时刻盯着孙权的动向,如果孙权没有偷袭荆州,而是图谋合肥那样张辽就可以回军。曹操命令徐晃击败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后不要对关羽赶尽杀绝,就是想让关羽与偷袭荆州的东吴军队开战,自己可以在其中得利。如意算盘虽好,但吕蒙劝降了糜芳傅士仁,关羽得知孙权率领大军占据江陵,准备向益州方向撤退,双方的大战没见着,关羽被东吴擒杀。总结:徐晃与张辽都完成了曹操交代的任务,徐晃行动迅速率军击败了襄樊前线的关羽,解了樊城之围,曹操夸赞徐晃有汉初名将周亚夫之风。张辽深知曹操的意图,故意行动迟缓就是为了监视孙权用兵的动向,所以当张辽率军与曹操汇合时,曹操亲自乘撵迎接张辽并犒劳军队,是对张辽明白意图后的赞赏。论战功徐晃高于张辽,论格局和揣摩领导的心思,我觉得张辽强于徐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