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版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至今津津有味,令人称道。这部历时5年完成的电视剧,在总导演王扶林的精心策划下还是比较真实地体现了原著的思想和人物风貌。但电视剧与小说《三国演义》还是不同,因为小说要改编成剧本,就要在原著的基础上对情节、人物的刻画上进行改写,使剧情更紧凑、更精彩、人物更有鲜明的特色。《三国演义》这部书主要取材于陈寿的《三国志》和一些民间三国故事加工而成。七分真实、三分虚构。影视剧诸葛亮这个形象。作为知名演员的唐国强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依照原著还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诸葛亮的性格特征。从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到游说江东孙权,再到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的剧情,都处处体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的特点。那么影视剧《三国演义》与陈寿的《三国志》正史还有哪些不同?影视剧与小说、正史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就说一下这方面的话题。一、诸葛亮襄阳群龙中的一条小龙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他的父亲做过泰山郡丞,在他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兄弟姊妹在他父亲拉扯下生活,可是在诸葛亮8岁时父亲又突然病逝了,全家不得不投靠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当时任豫章太守,由于战事不断,为了安全,诸葛玄就带着家眷和他们兄弟姊妹投靠在荆州做刺史的刘表。诸葛玄今非昔比,没有办法只得在刘表手下做了幕僚。因为郁闷得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床不起。此时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已去了江东,姊姊出嫁,只有他和弟弟二人。16岁的诸葛亮为了不连累叔父,就决定独立生活,自己去见刘表,刘表看这孩子很有骨气,很高兴,就安排手下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地方找块地,让他们兄弟安顿下来。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十年,每天除研习兵书战策外就是广交朋友建立一个关系网。由于诸葛亮聪明好学,刘表的妻子蔡夫人就把妹妹的女儿许配给了诸葛亮。这样一来诸葛亮结交的圈子都是知名人士。这些人年龄比诸葛亮大十几岁,都是学富五车的人物。如徐庶、庞德公、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在荆襄一带家喻户晓、学问精熟,名气很大。只有诸葛亮没有名气,无人知晓,就常与他们在一起研究探讨学问。由于诸葛亮天赋过人,善学好问,这些人对他非常欣赏,评价很高。襄樊隐士司马徽非常看重诸葛亮的才华,就把他推荐给汝南灵山的世外高人酆玖和北极教主分别学习“八卦阵图、奇门遁甲、阴阳之术”等,二年学成后诸葛亮下山。司马徽就送与诸葛亮“卧龙”的称号。诸葛亮这个时候已经非常自负,自比“管仲、乐毅”。他的心胸和志向已经放在辅佐明君,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上。二、瞄准“皇叔”刘备,去守株待兔当时诸侯争霸,豪强林立,诸葛亮在详细分析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实力外,最后把目标放在房屋一间,地无一垄,四处流浪的刘备身上。凭诸葛亮的本事为什么偏偏要辅佐刘备这样一穷二白的人?这得需要分析才能看出来诸葛亮的心机。首先是刘表,和诸葛亮是亲属关系,又是荆州牧。但是刘表品性太差,胸无大志,不足以谋大事,诸葛亮瞧不起他。再就是北方的曹操,势力很强大,手下人才济济,诸葛亮也想到投靠曹操,但是当他知道两个朋友徐庶和石韬加入曹操集团后只封为御史中丞和郡守之职,诸葛亮就泄了气,感叹道:“曹公人才太多了,这二人有天下之才却不能重用。”因此他想即使自己去了,也和他们一样得不到重用。再就是东吴孙权,手下人才众多,他哥诸葛瑾也在哪。但孙权这人喜欢重用老臣,特别像张昭、周瑜、鲁肃、吕蒙等这些忠臣。诸葛亮分析自己去了发展空间太小,也无法施展才能。因此最后他只能选择刘备。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气焉。”就是说刘备这人看起来比刘邦还要厚道。这也是刘备得民心的主要原因吧。刘备是年来荆州的,可是直到6年后才知道诸葛亮,这期间刘备一直在招贤纳士,和诸葛亮居住的隆中并不算远,为什么两个人不相识呢?影视剧中,大家认为刘备的年龄应该和诸葛亮差不多,其实二人相差20岁。诸葛亮的名气当时只是在他的圈子里被人称道,所以刘备根本不知道这个人。而此时刘备这些年也始终没有遇到能人,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高人,这样就访到著名的隐士司马徽哪里,于是司马徽就向他推荐“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名言。在加上徐庶的极力推荐,就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隆中对》主要就是诸葛亮给刘备讲三分天下的形势,然后取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然后取道秦川直抵长安,说得刘备心花怒放。曹操早就想夺取荆州,然后再攻江东,一统天下。所以率大军直奔荆州,刘表因惊恐一命呜呼,家族因此发生内斗,他的夫人蔡氏以家族的势力掌控权力,逼走长子刘琦,让次子刘琮接班。这时曹操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荆州,刘琮和大臣惧怕就投降了。而刘备知道这个信息已晚了,不得不带着队伍南逃,而一些老百姓也跟随,这样逃难的队伍愈来愈庞大。因走得缓慢被曹军追上,幸得张飞在长坂坡吓退曹兵,这样刘备与关羽汇合去了夏口。三、赤壁之战,借荆州抢益州赤壁之战,是影视剧中的看点之一,但真实的情况是诸葛亮已经谋划很久,主动自荐去江东说服孙权的。诸葛亮去江东,并没有像影视剧中有那样“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故事,而是单独一连几天和孙权商谈联合抗曹的利弊得失,最后孙权同意了。“赤壁之战”的火攻,在历史上争议也很大,“草船借箭”也不是诸葛亮采用的计谋,曹操的失败也各有其词。但无论怎样,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真实的。荆州一开始由刘琦为荆州牧,刘琦死后,刘备才接任。因为战争,荆州被分为三块,一块是刘备占有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一块是孙权控制的江陵,再就是曹操占据的南阳郡和襄阳。刘备嫌地盘小,就极力通过鲁肃劝说孙权借江陵对抗曹操。孙权同意了。接下来就是取益州,益州主要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一部分。此时凤雏庞统已经来到刘备身边就献上,上中下三策,说荆州是衰败之象,要想取中原,必先取益州,于是劝说刘备发兵攻打张鲁,庞统一路出谋划策,最后成功占领益州,然后直取成都,太守刘璋投降,但不幸庞统被暗箭射死。至此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计谋已成功实现。四、刘备与诸葛亮貌合神离,永安托孤真相刘备到后期与诸葛亮貌合神离,基本不相信他。意气用事,一意孤行,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始终坚持的方针,但刘备称帝后变得昏庸,如丢失荆州,关羽被杀,刘备发兵攻打江东。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就想到安排后事。当时刘禅只有17岁,需要人辅佐,刘备选中的人是诸葛亮和李严。刘备托孤在历史上争论不休,主要是刘备死前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段话刘备是否是出于真心,还是担心诸葛亮废掉其子取而代之,看一下从赤壁之战到刘备重病托孤这十五年间,诸葛亮干了什么就知道真相了?刘备入蜀后,诸葛亮的身影就不见了,他一直在做后勤补给、调度赋税和生产工作。在前线作战的刘备带的是庞统和法正二人。虽然诸葛亮名义上被封为丞相,其实就是一个挂名,没有实权,更不能“开府治事”,事事都得向刘备请示汇报。诸葛亮早已察觉刘备对自己的堤防,所以也不参与军事,当刘备发兵伐吴时,诸葛亮明知道会失败,但无法阻止,就干脆一言不发。那为什么刘备不信任诸葛亮还将刘禅托付给他哪?这正是刘备老谋深算的一步棋。首先当时蜀中没有可选之人,法正、庞统、许靖、张飞、关羽等都以死,剩下的有威望的人只有诸葛亮、赵云和魏延了。赵、魏二人刘备一开始就不信任,也不合适,所以只有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了。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早已不是“三顾茅庐”时的感情,他最害怕防范的就是诸葛亮,于是为了让诸葛亮没有异心,就说了“永安托孤”上面的一段话,让其死心塌地辅佐刘禅。刘备死后,诸葛亮挑起了蜀国政权的担子,他知道凭蜀国的实力,很难守住地盘,就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在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基础上,不断出祁山攻打曹魏,虽然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但诸葛亮传奇、智慧的一生千百年来为历代称颂。3;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225.html